人可以有很多選擇,
活著的每天就是不斷的選擇,
要做什麼,不做什麼。
連幾點起床、要吃什麼˙˙˙都在選擇。
這些選擇可能有好有壞,更可能大多無關緊要。
但,抉擇不同。
抉擇就好像是人生的分岔路,
選擇了其中一條,就無法同時走另一條。
有些抉擇是自己決定,也可能是別人幫你決定。
也許主動權不在自己身上是件不爽的事。
不過每個人的位置不同,角度也不同,
當然做的決定與建議也不同,
有些也許當下不以為然,但回過頭看才發覺自己走對了。
有些也許就這樣和想要的越來越遠,始終也無法碰觸到,成為心中的遺憾。
這樣看來,決定權在誰的手上似乎又不是件必然好或壞的事。
重點在於,看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?
很多人是看不清的。
從小教育體制只是敎我們只要接受、吸收,
沒有人教過"思考"、"懷疑"、"夢想"˙˙˙
弄得很多人到了要做抉擇的時候腦袋一片空白,
"我要的是什麼?"應該很多人回答不出來。
也可能更多找到方向的人遇到阻礙,甚至萌芽階段就被熱水澆息。
也許,我是很幸運的,
因為我擁有了抉擇的權利。
第一個抉擇在國三,直升or大考。覺得壓力很大的我,收到可以直升的訊息,沒有經過什麼猶豫就選擇了直升。
第二個抉擇在國三快樂營(比起其他水深火熱的人,我們這些被隔離起來的直升生的先修班,是可以被稱做快樂營吧~),
"你想要加強自然科or社會科?"我承認那時的我是有點意識到這是分自然組或社會組,可是我又有種"不會用這種方式就決定分組了吧!?"
、加上那時對面念自然組的鄰居姊姊被稱讚的印象、而且很傻氣天真的想"是問我要加強哪一科....我對英文沒轍,加強一下自然科看看",
種種念頭下,我變成了自然組。然後過著在車尾附近徘徊的三年時光。
第三個抉擇在指考,那是第一屆指考,而且是開放新教材的第一屆(據說這樣重考生會很少),那一次指考很多人在罵這個制度,
每個校系可以選擇只認列幾個科目做為上榜的標準。我從來沒有那麼感謝過教育部的政策和高中導師的英明,因為我就是那些社會組考生在罵的,
多考一科數學乙跳到社會組搶名額的人。人生走彎了,很少有捷徑可以回來,只能說是幸運。
(高中數學沒及格過的我居然在指考數學乙考了60分,真是永生難忘。)
第四個抉擇是大學畢業,面臨升學或就業。也許是周遭接觸的人都在考研究所,也許是大四最後一年比較認真,反而念出一點感覺,
也可能是不想面對就業這個問題。我選擇了蹲補習班考研究所。
第五個抉擇來的很快,沒考上研究所。要繼續堅持考or改考公務人員or出去就業。
後來選擇在男朋友公司工作了半年,又跑去準備考公職,覺得沒希望也沒興趣,開始了應徵找工作。
總共應徵了四個,二個客服都沒上(我果然口才不行,反應不快阿~),結果上了一個在賣參考書的出版社…要推銷東西的這件事,讓我打消念頭˙˙˙
第四個應徵的是酒商的助理,因為上了就去試試看上班了。然後還不知不覺做了二年多一點。
第六個抉擇是去考了室景,因為總覺得好像沒什麼一技之長(專業領域之類的),覺得有一些興趣,加上認為"創造是有價值的",然後考上念到現在也二年了。
第七個抉擇要念完嗎?是有必要念完嗎?還是雙學位的虛榮心?工作呢?要什麼形態的工作?
第七個抉擇還沒有決定。
抉擇一路走來,也許有些幸運,也有人覺得繞了一圈蹉跎時光。
但,改變的是從一開始無意識的抉擇(根本不曉得自己要的是什麼),到現在的有目的,有方向性的,不知道算不算一種進步?(就算慢也總比沒進步好吧)
有些抉擇不見得是好的,也許會被覺得浪費時間,搞到現在年紀一把了。
不過,凡走過必然下痕跡,也許沒有前面的經過,我現在也不會做這個選擇,("早知道"這個選項是不存在的)
那也不見得是白白浪費了。商學的背景、大公司的經歷,在專業知識、待人接物上一些看法,一些處理態度就有所改變了。
以前,我是個沒主見的人˙˙˙現在雖然也是很隨和(?)但,開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在,這也不能說和唸經濟學或蹲補習班那幾個階段無關。
時間,是一種累積。
聚沙成塔,塔要變成什麼樣子?在做好前沒有人知道。
但求回首來時路,可以淡然處之,無恨無悔。